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周周的博客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日志

 
 

走进仙居之楼——永定土楼  

2012-04-23 19:17:08|  分类: 旅游客栈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走进仙居之楼——永定土楼 - 周周 - 周周的博客

 

4月,我们走进了早就神望的福建永定土楼。从厦门向西走,沿途山连着山。行走2个多小时后,就有停地有土楼映入眼帘,让我心里止不住一阵小小的激动。导游告诉我们,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从河南来的客家人和当地人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大多建在山间狭小的平地之中或高坡上。

     大多数的土楼,下面是一米多高的砾石做地基,一、二层对外均不开窗,以防来犯之敌爬窗入室;三层以上开窗也考虑防卫因素决定窗台大小、高低。

     封闭的土楼,每个楼都会有一个名字。除了大门,极少开设侧门。每个大门都很古朴庄重,方方正正的,上面有楼的名字,两侧有对联,粉刷成白色或淡黄色,格外醒目。并绘有或刻有不同样式的花纹。

    外面是土质的约有1米多厚的墙壁,横的、竖的已经有了树皮一样的斑痕,虽然有些粗糙,但更显示出历史的沧桑。走入内部,却另有一番天地。有点发暗的紫红色的木料密密麻麻整齐有序地排列成一个个的小屋,有一种韵律流畅动感。家家户户门面上的大红对联,给这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很多喜气和厚重的意味。在二层,还有很多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那里,增加了一些活泼的氛围。内部可能是按八封建设的,一圈圈地渐渐变小。

    导游带我们转了几个房间后自己也转迷了。里面的走道约有1米多宽,呈圆弧形,走不多远,就会有一个出口。

为守住这个全楼生死攸关的“咽喉要道”,土楼人家用几寸厚的实心硬木板拼作门板,外钉厚厚的铁皮防火烧斧砍;楼上有水箱相通,以防火攻。在大门顶层开窗并构成一个宽阔的封栏间,遇敌进犯想从正面大门强行突破时,便从封栏间向下投掷砖石、倾倒冲泡石灰的开水,拒敌靠近楼门;6米多高的窗户在战时就是实用的“炮台”,平时可观赏楼外场景和田园风光,战时可作了望台抗击外犯。

     永定土楼除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兽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为了防火,许多圆楼的外圈楼房分割成六分之一、八分之一或十分之一,中间筑防火墙,使火不得蔓延,烧及全楼。又因圆楼每层房间都处在圆周的均等点上,没有死角,通风采光都比方楼好。由于土楼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土楼的墙壁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打、压建造而成。墙外还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一块块打磨的黑色光滑面。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不仅有圆形土楼,还有方形土楼,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

“承前启后画尽人间春色,继往开来饱览世纪风光”,这是“神州第一楼” 承启楼内的一副对联,这个最大的楼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永定承启楼拥有384个房间,最多时曾住过800多人。土楼内男子都一个姓,娶的妻子各种姓氏都有。想想一个大家族那么多人住在一起,是何等的壮观。族长可能是这里的最高首长了,掌握着各种权力。

    一个下午,我们主要就看了三个土楼。振成楼台有副名联备受称道: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在绿树掩映的景区行走,时不时就会有座座土楼出现在眼前。在古老的建筑艺术之前,让人禁不住地一阵阵感慨。景区内现在有些建筑也是按照这种样式来修建的,相信会保存的更长久了。

福建土楼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真是名副其实。

走进仙居之楼——永定土楼 - 周周 - 周周的博客

 

走进仙居之楼——永定土楼 - 周周 - 周周的博客

 

走进仙居之楼——永定土楼 - 周周 - 周周的博客

 

走进仙居之楼——永定土楼 - 周周 - 周周的博客

 

走进仙居之楼——永定土楼 - 周周 - 周周的博客

 

走进仙居之楼——永定土楼 - 周周 - 周周的博客
 
走进仙居之楼——永定土楼 - 周周 - 周周的博客
 
走进仙居之楼——永定土楼 - 周周 - 周周的博客
  评论这张
 
阅读(15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