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我陪同几个文学编辑编辑、记者又重游了了三国故里许昌。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感觉。
春秋楼思古雅
东汉建安五年,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相传关羽下邳兵败后,为保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归附曹营入许.曹赐羽宅第一处.羽避其嫌,将一宅分为两院,,两位皇嫂居内院,自己住外院,晨夕问安,夜读春秋,秉烛达旦,传为美谈。后人为昭彰关羽忠义,建庙以祀之,,庙内兴建一楼,名曰"春秋楼" 。
春秋楼是关帝庙的主体建筑,砖木结构,重檐歇山式,高达30余米,殿顶覆盖绿色琉璃瓦,面阔三间,周围16根廊柱,楼上楼下均带回廊,青石柱础上雕有花、鸟、虫、鱼和人物等图案。建筑结构严谨,造型大方,廓轩昂然,金碧辉煌。
春秋楼为该庙的最高建筑。有彩塑关羽夜读《春秋》的坐像,形象逼真。两翼有刀楼和印楼,藏有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汉寿亭侯印,东院分前宫、后宫,有二位皇嫂的塑像。院内并有花园、问安亭等。
春秋楼下有石碑两通。一通是明景泰六年(1455年)所立《关王辞曹操之图》石碑,上为关羽辞曹操书原文,下为关羽辞曹图,关羽勒马横刀,大义凛然,正向曹操揖别,图案线条清晰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另一通传为唐画圣吴道予所画关公像,为刘宗周翻刻。关羽骑赤兔马,提偃月刀,双眸放光;长髯飘撒,气宇轩昂,威严而不憎,刚毅而不呆,活生生一幅儒将雄风。关羽坐骑昂首仁立,四蹄如柱,环眼尖耳,大有一呼即奔之势,真是威武雄壮。上述两碑文笔俊逸,书法冠绝,刻技精湛。 在春秋楼听故事,于是就联想到了关公挑袍。
灞陵桥边体情义
在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挑袍处,灞陵桥从此名扬。原桥高于水面3米余,为三孔青石桥。桥面宽能并行两车,桥长90米,两岸杨柳成行,风景宜人,桥旁有《汉武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另一通碑为辞曹书,保存完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又竖了四通碑,文字清晰,碑文论述关羽对曹操辞其金而挑其袍的过程,歌颂他“依曹已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州”。说他视高官厚禄若粪土,褒他“情深义重垂千秋,士民争拜汉云长”。清道光年间傅梓之《许州记》载甄汝舟怀古诗句,云:“野水四堤浸柳条,道边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 该桥时毁时修,原形早变,后来因兴修水利,原桥已拆毁,仅存《辞曹图》石刻一块。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征讨徐州,击败刘备。下邳之战降伏关羽。曹操敬重关羽。回许后,深器之,厚待之。羽深知新恩,但不忘旧主,护刘备二夫人,千里寻兄。操甚惜之,追至灞陵桥赠袍献酒,以饯其行。羽疑其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长揖而去。开始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千古壮举。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桥西建庙设像以祀。
这里就是因著名的历史故事“关公挑袍”而闻名天下。桥东阅台两侧镶有碑碣两通:南面“关王辞曹操之图”碑,上方为辞曹孟德书,系清代书法家腾之湖楷书;下方为挑袍图,为唐代吴道子画复刊,画面浅雕勾勒人物形态各异,飘逸传神,为明代李宗周刻之。北为明末大将左良玉泼墨书写“汉关帝挑袍处”碑。
在桃园结义亭,仿佛看到了刘备,关羽,张飞饮血誓盟的情景。这里不仅有三国文化,而且有着浓郁的古典园林风景。畅游于其中,心旷神怡休闲自得。
这里植被茂盛,曲径通幽。宋人送别,则多提到灞桥或灞陵。柳永的《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张先的《蝶恋花》“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灞桥,又称灞陵,在长安城东面的灞水之上,从长安出发到洛阳等内地,则要从灞桥经过,而从唐代起灞桥就修建了驿站,故人们多在此送别。不知道,后来的灞陵桥是不是就发源出自这里。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繁华和浮燥终将远去,而游览,重要的就是要体味悠久过程和身边的美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