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北郊的黄河之滨,是一座以黄河、黄土、黄淮平原、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型地质公园。由广武山和花园口两个园区组成,面积200km2。西起牛口峪,东至黄河二桥,北起黄河,南止枯河与黄河大堤。
雄浑壮美的黄河风光、神秘奇异的邙山黄土、广袤无边的黄淮平原、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地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等,一系列丰富的科学内涵,构成了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
黄土——破解第四纪的金钥匙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留下了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质遗迹,它们是地球发展的见证,而大自然的苍海桑田,冰川运动的巨力万钧,旷日持久、契而不舍的黄河水动力作用,风成作用,最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记载了地球变迁的脚步。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由黄土堆积而成的邙山,历史上称为广武山,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最东南源的黄土塬。它东西长18km,南北宽5km,最高海拔262m,是保护郑州安全的天然屏障。邙山位于黄淮平原冲积扇的顶点,是解读黄淮平原形成和发展演化的重要窗口。
黄土作为一种大陆积淀,与地球两极的冰盖及大洋沉积一样,都是新近地球环境变化的‘档案库’,黄土已成为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把‘钥匙’。
黄河之奇、险的个性与现代沉积作用融为一体,构成独特的大河风光。在这里,不仅形成了河床、边滩、河漫滩、背河凹地、临河凹地和决口扇、冲击扇等独特的地貌体系,而且还是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这种以河道作为两大流域分水岭的奇观,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黄河南移侧向侵蚀,在有史记载的四五千年间,邙山至少已向南退却了1500余米。其北侧形成陡立岸坡和一系列深切冲沟,为黄土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地层剖面。以赵下峪剖面最为典型。 桃花峪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是黄河悬河的起点,也是地质公园的重要地质遗迹。
在赵下峪冲沟内,出露了厚达172.1m的完整的第四系地层剖面。尤其是其中的晚更新世S1古土壤和L1马兰黄土,无论是厚度还是分辨出的黄土一古土壤序列,都远远超过黄土高原内部同时代的黄土——古上壤序列,其沉积厚度也是最大的。
马兰黄土,是一种近源沙黄土,距今大约15万年前后,区内发生了古三门湖贯通东流的重大地质事件,在黄河下游形成巨大的冲积扇。强劲的偏北冬季风把黄河冲积扇顶部部位的细粒物质吹扬为粉尘,在下风扩散部位快速堆积。造成区内马兰黄土显著增厚和风尘沉积速率的突然增大。
260万年相对于46亿年的地球演化历史来说只是短短的—瞬间。但就在这—瞬间,曾经横行中原大地的大象、犀牛消失了,变成了化石埋在黄土之中;并经历了磁极倒转、炎凉更迭。它的化石所记载的一定是当地的历史气候信息。黄土、红土、黄土……交错堆叠的多层黄土和古土壤,是古代气候冷暖、干湿变化的完美记录。
公园跨黄土高原与黄淮平原两个地貌景观区,邙山黄土塬,是黄土高原最东南缘的黄土塬。因受气候、构造等营力的交互作用而发育厚层黄土-古土壤序列。其中,赵下峪、桃花峪、古柏嘴等三条代表性的第四纪黄土地层剖面,系统完整,具有国际、国内对比意义,尤其是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其厚度堪称世界之最,其特殊的科学意义、典型性和稀有性是研究东亚环境变迁,青藏高原的形成、华夏文明历史与黄河形成演变的重要结节点。
第四纪是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的时代,是古类人猿向现代人变化地重要时期。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广武山是科学工作者探讨第四纪气候、环境、物种变迁与人类进化关系的理想场所之二。
黄淮平原——华夏大地的粮仓
翻开任何一张中国地图,北方那条蜿蜒奔流向海的大河都会给你留下丰富的遐想。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她以雷霆万钧的力量,浊浪排空的气势,劈开大山和深峡,切断腾格里沙漠,穿流黄土高原,经壶口,出龙门,过潼关,逶迤于大平原上。每年经黄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亿吨之多,成了世界上最混浊的河。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达到60%。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淀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将河床抬高10厘米。所以,下游河床已高出堤外的地面,成了悬河。
你看,黄河缓缓流过广阔的黄淮平原,苍茫邙山沿黄河南岸似一条巨龙蜿蜒起伏,两岸田畦碧绿连天层层叠叠,巍峨雄浑的1000公里大堤将黄河牢牢锁住,万倾沃土平原一派生机勃勃。
黄淮平原位于海河平原以南,东临大海,西以伏牛山界豫西山地,南以桐柏山、大别山为界。黄河就是从这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河流”。
260多万年来,黄河填海造陆,为中原大地和华北大平原的形成,起到了主要作用。直到今天,它以每年填海造陆28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向渤海挺进!也给人们带来了肥沃的黄河三角洲,解放后几十年来,已填出1000多平方公里的肥田沃地。
黄河水少沙多,河势游荡多变,主流摆动频繁,惊涛彭湃,激流弯转,漩涡连环,常形成“横河”、“斜河”或直接冲刷大堤,造成一系列的险工地段。历史上黄河曾以邙山为起点,在黄淮平原上四处泛滥,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民经历了太多的磨难。黄河大的改道26次,决口1500多次,均发生在下游河段。她时而温柔似慈母,时而激怒似严父。
黄河治理为历代所关注。1952年10月31日毛主席视察黄河,登上了邙山,并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黄河水利委员会改为流域机构,负责统筹全流域的治理开发。采取上、中、下游综合治理的治黄方略。从此,大河奔流,岁月悠悠,人民治黄波澜壮阔,古老黄河沧桑巨变。广大人民群众用自己勤劳双手驯服了黄河,取得了安澜50余年的巨大成就,使它成了一条造福于民的河。
这里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属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2005年河南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427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昔日的盐碱滩,黄土岗,如今已是鱼米之乡,今日的黄淮平原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
黄河文化——中华民族的史书
黄土、黄河不但孕育了一个黄肤色的民族,也孕育了和黄河流域一样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
厚重的历史文化变迁,你仿佛能感觉到历史车轮辘辘的前进,触摸到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嘈杂声。
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从秦汉大统一帝国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黄河流域仍然是我国历代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能,创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
这里有距今5000多年的大河村遗址,从仰韶时期到夏、商、周人们一直都在这里繁衍尘息。黄土土性肥沃,有利原始农耕。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容易挖穴构屋,因此中华文明也就首先在黄河流域产生。至今山中的居民仍保留着古代穴居的遗风。
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古城遗址,将我国城市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被考古界称为“华夏第一城”。古荥汉代冶铁遗址,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是全世界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冶铁遗址,被誉为世界冶铁工艺的摇篮。
登邙山居高瞰远,气象万千,广阔无垠,浩浩乎神州大地:观黄河执今追昔,波涛澎湃,奔流不息,悠悠然华夏摇篮。邙山地势和缓,为低山丘陵,是中国古代"形胜之地"。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把邙山作为人生的最佳归宿。
伫立在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不禁使人发出“中原逐鹿鸿沟在,仿佛犹闻战马鸣”的感慨。楚汉相争鸿沟为界,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也由此演变而来。如今,山于黄河的侧蚀作用,汉霸二王城已经名存实亡,保护“楚河汉界二己经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岳山寺是俯瞰黄河的最佳处。高32米的“浮天阁”雄踞岳山之颠。极目远望,万千景象,尽收眼底——山上峰回路转,层林叠翠;山下烟波浩水,帆船点点。铁桥如长虹跨浪,长河共水天一色……
五龙峰是中心景区。山脚下,“引黄入郑”的八根巨大钢铁提水管道,如“八龙吸水”,从黄河直达山腰。半山平台上,耸立着乳白色汉白玉“哺育”雕像,其造型是一位身着唐装,慈祥贤美的母亲怀抱着甜睡的婴儿,象征着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骨肉之情。
骆驼岭上,屹立着高达雄伟的大禹塑像。传说当年大禹凿龙门、劈砥柱之后,曾在这一带治水。大禹曾建成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之王。”制黄河者治国家”一语或许就由此而来。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现在的河南省属豫州,豫即象很多之意。因此,”豫”这个字仍用作河南省的简称。山上的古象塑像显示了这个典故。
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建近40处景点,分布着"炎黄二帝"、"哺育"、"大禹"、"黄河儿女"等塑像,黄河民俗风情苑、黄河碑林等景点,《红楼梦》、《西游记》等古代名著大型砖雕,黄河大堤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对自然河道长期治理的成果,它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工程。如今的郑州黄河大堤,绿树成林、鸟语花香,10万余亩黄河滩地共同构筑了一道亮丽的沿黄风景线。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中外游客,被誉为万里黄河上一颗璀灿的明珠,成为黄河之旅的龙头。
茫茫黄河两岸,有着太多缤纷的历史;广阔黄淮平原,有着太多神奇的故事。而滚滚东流的黄河,一定会抒写出更加盖丽的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