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周周的博客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日志

 
 

领导的“小秘”  

2008-12-22 12:18:11|  分类: 心情经历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领导的“小秘” - 周周 - 我的博客

周日,又在加班,给领导写一个讲话稿。最近这种日子比较多,有时候连续多日的加班,搞得人很疲惫、很累。虽然说我并不善长写报告、讲话稿之类的材料,但更多的时候是跟着炬明、顺海等参与了这个过程,也就耳闻目染了一些方法和门道,学到了很多东西。

晚上,孔军主任和我们四个“秘”一起吃饭,谈到了机关借调人员的有些问题,让我有一点小小的感动。像他这样的领导之前也曾遇见过几个,也因此给我了无穷的奋斗力量。

人的一生能遇见过这样的几个领导,真是一件幸运的事。

我在机关工作十三年,给形形色色的领导当“小秘”当了13年,材料写了一大溜,除了新闻稿水平提高较快,报告、讲话水平不能算提高了多少,心得倒是悟了不少。

机关里永远欠缺一种人,那就是文秘。提到写材料,大家都知道,那是公认的苦差事。也只有少数人能打拼下去, 所以我认为文秘是敢于吃苦的人,能吃苦的人,有这种精神就能干好工作。

给领导写讲话稿是最难的了。写作的人先要收集材料,把上级类似会议的报告吃个透,要学习更高一级的领导讲话,吃透上面的精神,有时可以大段抄袭,搭个基本框架,然后得去汇报提纲,写好提纲后,得到领导信任的权威首肯后,文章就成了一半。

写作更是个艰辛的过程,现在电脑还方便,前些年要把文字凑齐,都不知要翻检多少资料,边写边加页码边叹气。我所知道的一个朋友高明,最多的一次1万字的稿子他手抄了7次。以前我的指也曾有厚厚的老茧,但随着电脑的普及,渐渐地消失了。

别以为写完了事,还要经过几层把关,请领导审阅。领导的态度如何?这就要看许多因素。与心情有关,领导忙着哩,他说:先搁那儿吧。你总不能催,等待起来忐忑不安,食不甘味。与领导的学识和个性有关,有的爽快,随你;有的卖弄水平,明明觉得可以,故意要改动一些。与任职的时间有关,刚上任者关注,新领导、新思路、新形象;在位上干了一阵的人,看得淡些,又随意一点。

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开场白,这就要去揣摸了。有些插科打诨的东西是不必印出来的,讲出来却是一种水平,说白了报告写得再好大家也心照不宣。

有人曾拍着我的肩膀传经授道:累坏了吧兄弟。切记,给领导写稿,既不能写完过早,也不能完成太晚。写完太早,他必会让你累死累活地反复修改;完成太晚,给领导连看的时间都没有你更玩儿完。何为最佳?既让他有缓冲的时间又让他没时间再折腾你——在将要用的前一天下午写完为宜。这,就是写材料的秘诀。

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中,我注意尊重机关的习惯,遇事多多请示和商量,结合实际提出设想和方案,注意表达方式,搞好团结。

材料写得越多,越觉得写通写透的艰难。各种材料,各有各的门道。写报告要求口语化,有号召力;而文件的起草又要严谨,书面语;论文则又要站高一点,显示一定的理论素养。给领导写剖析材料最为难,缺点不写不合要求,要写得天衣无缝,既考虑不上纲上线,又要诚恳坦白;用语一定得把握度,在修饰语上大下工夫,用建议什么的。适应不同文体的写法是一能,提炼观点也是硬功夫。

我认识罗山的一个乡下干部,文化层面不高,却有一个好习惯,看材料时一经发现顺口的、押韵的八股文,全抄在本上,应急时把本子掏出来套用数学公式一般,效果还真好,后来还被上级部门要走了。

文秘要真正做到齐整圆润,不留痕迹,水到渠成,才是至高之境。

弄材料的瘦者居多,且大都有一股清灵之气。他们是被知识浸润的一辈,没有写作任务时,必须埋头书海,广泛摘录,用时才方不恨少。像我这种胖的却十分少,说明我功夫还没有修行到家。

文秘中热爱文学的不少,有些还是先发了些豆腐块,从而被发现庐山面目而从事文字工作的。

文秘们的灵气还在于相互间经常琢磨沟通。相互碰撞可以产生火花和灵感,相互研讨可以相互借鉴,可以让领导交办的事尽可能圆满,可以把领导的文章搞上档次,搞出绩效。

写材料的是通达之人,也是容易走入死胡同之人。有些写材料的人缺乏执著与和谐的精神,容易产生怨闷。有些文秘缺乏自我,变成一个空壳,变成一支香烟,像一支过滤嘴,却没有自己的风格,迟早要出局。个别人总是完不成角色的转换,常会发生抵牾,发泄出牢骚。

在坚守下去的文秘中也有很多写出了名气。他们好多年都谦虚着:自己没干什么,都是领导水平高。于是在一个区域内,也就出了些笔杆子,被人尊敬为才子,这好像有些戏谑,但人们的尊重实心实意的,像炬明、顺海,写得让领导认可赞赏。

那时文秘们会很骄傲,甚至有些梦幻般的感觉,一方水土很多的决策都是出于自己的头脑,自己的笔下,这是多么平静而又轰轰烈烈的事哟。

有些写材料的真正守望出了结果,走上了一些要害岗位。这些人再没时间耍弄笔头,可是那段历史却常常挂在嘴上,那是一种水平和经受过艰苦的精神体现。他们告别了过去,但他们知道任何一种经历,都要为个人的思想和气质打上烙印,只要人生还要前行,就还有许多精神需要打磨。

   太阳朝升夕落,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而日子就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和充实快乐的心态中过得很快。

  评论这张
 
阅读(368)| 评论(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